山西是我國典型的資源型地區,也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基地。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山西考察時強調,要努力在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邁出新步伐,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。
近年來,山西以建設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抓手,統一思想、保持定力,堅定有序推進轉型發展。事實上,如何加快推動經濟轉型發展、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發展格局,是資源型地區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,亟需在路徑選擇、產業升級等方面實現破題。
把資源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優勢,科技創新是核心。資源稟賦從來不是發展的充分條件,而科技創新可以通過突破性技術使傳統資源價值實現幾何級提升,從根本上改變對自然資源的路徑依賴。當前,全球正在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,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技術加快與傳統資源產業融合,在促進傳統產業深度轉型的同時,催生出諸如智慧礦山、數字油田等新業態新模式,成為資源型地區加快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。要加快構建“政產學研”創新共同體,形成促進協調發展的全域創新格局。
把資源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優勢,制度創新是關鍵。資源型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容易陷入“資源開發—經濟波動—生態惡化”的惡性循環,用好制度創新,優化產業政策、產權機制及生態保護制度等,有助于打破“資源詛咒”,為可持續發展注入動能。近年來,福建開展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、甘肅推行的礦產資源“探采治”一體化監管、長江經濟帶建立的生態補償機制等一系列制度創新與實踐,為破解資源利用與可持續性發展間的矛盾提供了有益樣本。未來,要進一步發揮好制度創新的作用,將靜態資源轉為動態發展動能。
把資源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優勢,要統籌好發展與安全之間的關系。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不是簡單的“去資源化”,而是實現“優資源化”。在這個過程中,既要做長做大產業鏈,夯實經濟發展的基礎,更要善于做優產業鏈,在推動優勢轉化中打好因地制宜“特色牌”、數字賦能“融合牌”、節能減排“綠色牌”。
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,就如同在“行駛中換輪胎”,既不能猛踩剎車停滯不前,也不能偏離方向甚至背道而馳,國際上這方面的經驗教訓不少。要按照“堅持新發展理念,構建新發展格局”要求,以系統思維推動質量變革、效率變革、動力變革,推動資源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優勢,走出一條高質量的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之路。
責編:伍鏌
一審:印奕帆
二審:蔣俊
三審:譚登
來源:經濟日報